您好,欢迎进入遂宁分平台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枢纽 >  物流园区

构建中国的国家物流体系 来源:省平台 发布时间:2014-07-16 浏览数:25

  当前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全球流动、高度连接和深刻变化。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的运行基础,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未来。其中,物流是创造时间、空间价值的现代服务活动,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密切相关,既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也是构建对外交往、对外贸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经过30多年发展,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77.3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3.5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8%,占服务业比重达15.3%。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和周转量、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快递量居世界第三。

 

  数据表明,我国已经成为物流大国,但还不是物流强国。根据世界银行的物流能力指标(LPI),中国物流能力领先于其他金砖国家及与中国有相似资源禀赋的亚洲国家,但明显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2012年,中国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约为18%,高出发达国家一倍以上。

 

  我国物流市场开放度很高,但不平衡性明显。开放的中国物流市场已成为跨国企业竞逐的焦点。但受经济、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信息化水平、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又呈现东部发展快、中西部发展慢,城市物流相对发达、农村物流滞后且水平低等发展不平衡性。

 

  从社会物流总额的绝对值构成来看,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从2001年的82.83%增长到2012年的91.37%,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消费市场紧密连接的家电、日用化工、医药、汽车、连锁零售和电子商务等行业物流需求旺盛。居于产业链上游、资本密集型的农产品与农资、钢材、煤炭、矿石等大宗物资物流发展相对滞后。

 

  发展面临八大主要问题

 

  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物流系统性不强,网络化程度低,配套性不足。

 

  我国物流业呈现分散、独自发展的态势,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较弱。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枢纽建设滞后,不同运输方式难以进行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沿海和内陆集疏运体系不配套,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不共享,交通运输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海铁联运比例不到2%(发达国家已达20%);一些地方盲目大量兴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造成闲置;仓储设施分布在不同行业和部门,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托盘标准不统一,不能一贯化运作;地方保护、部门封锁比较严重,工商、税收、土地、交通等方面存在一些阻碍和限制分支机构设立经营的问题。

 

  二是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结构性短缺。部分煤运通道,如铁路运力不足,公路分担了大量煤炭中长途运输,增加了运输成本,消耗了大量优质能源;部分沿江通道由于高等级航道占比低、网络化程度不高;航空货运基础设施发展总体不足;仓储建设严重滞后,而且在全国公共通用仓库中,相当一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仓库“带病作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三是与制造业、农业、商贸联动不足。物流速度慢、成本高、渠道不畅、模式陈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解决三农问题、商贸服务和电子商务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是国际化能力不强。我国与200多个国家建立起了贸易联系,但是国内没有一家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全球送达业务。

 

  五是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尚未形成。一些地方政府给跨国物流企业在用地、税收等方面诸多优惠,使其享受超国民待遇;许多中小物流企业经营不规范,服务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强,诚信严重缺乏。

 

  六是物流业整体创新能力弱。物流业企业创新动力不强,研发投入很低,商业模式创新、组织、技术、管理创新等滞后,尚未进入以创新引领的发展阶段。

 

  七是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公路、航空、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的资源、能源、土地等消耗和大规模排放问题突出。无效、不合理运输、过度包装等问题严重;超载、超速造成的严重人身安全和货物损害事故经常发生,给企业和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八是应急能力薄弱。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时,难以做到“第一时间”应急物资的保障。

 

  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物流业发展前景广阔,面临巨大发展机遇和挑战。

 

  首先,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带来物流市场的广阔前景。

 

  未来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物流需求增量和物流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的水平、心理、方式和结构的变化,要求物流发展更加注重效率、特色、个性和人性,基于更高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物流需求会越来越大。保守估计,2020、2030年电子商务产生的日快递量将分别突破2000万和4000万件。

 

  其次,城镇化和区域增长新格局对物流空间分布、效率、获得性等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推动着物流活动集中于城市群、城市带、大中小城市和城际间,激增的物流量、机动车量以及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道路安全等,迫切需要提升城市内、城际间物流效率,构建集成式城市物流配送体系。

 

  第三,全球化纵深和开放新格局推动物流市场深刻调整。

 

  全球化推动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加深。短期内,受欧美经济疲弱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会有所放缓,与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会成为新的亮点,贸易格局的变化带动国际物流活动此消彼长。中长期看,我国国际贸易仍将有相对较高增长,带动我国国际物流继续高速发展。

 

  跨国物流企业将深度渗透我国的传统物流领域。由于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完全建立,随着我国物流企业走向世界,国际贸易摩擦和各种形式的壁垒有可能增加。

 

  第四,新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促进物流业升级。

 

  交通运输、物流、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在孕育新的技术突破,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物联网、下一代信息技术等将在物流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这些都对物流业升级带来重大促进作用。未来物流技术创新将反映安全、快速、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精细化、绿色化和节能化等时代性特点。

 

  第五,可持续发展和要素成本上升等驱动物流发展转型。

 

  未来一二十年,我国物流能源消耗仍处于快速增长期,对液体燃料的需求将大幅增加。由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的提高,加之服务价格偏低、融资环境不佳等影响,传统物流运作模式难以为继,面临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要求。

 

  第六,应急和民生物流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我国自然环境和气候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灾害严重。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突发性事故发生几率将会加大,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十分迫切。三农问题、医药卫生、社会救助、生活用品服务等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于民、方便于民、受益于民的民生物流。

 

  实现物流业由大变强的

 

  战略思路

 

  为解决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把握未来发展机遇,今年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我国构建面向未来的国家物流体系指明了方向。

 

  该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完善网络,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提升能力、联动发展、节能环保、惠及民生”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化为保障,实现我国物流业由大变强的根本性转变。

 

  为此,我国物流业可采取“六大战略”:

 

  网络化战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完善和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组织、运营和信息网络,构筑统筹国内外、东中西、沿海和内地、城市与农村、社会化与自营的不同层级、不同功能、有效衔接的国家物流系统。

 

  联动战略。着眼于物流业服务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内在要求,加强物流自身资源和供应链整合,提升物流服务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增强物流业与各次产业、地区经济协同和互动发展,充分发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桥梁、纽带、助推器等作用。

 

  全球化战略。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连接,提升物流业国际竞争力,融入世界物流市场,利他共生,共创共享,互利共赢。

 

  可持续战略。着眼于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安全等,实现土地、能源、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减少污染、降低排放,最大程度减少物流活动的负面影响。

 

  智能化战略。把握新科技、新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抢占物流业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应用感知、识别、信息处理、实时跟踪等技术,实现安全、高效、灵敏、实时、可控、人性的物流服务。

 

  创新战略。通过理念、制度、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组织、管理和技术等创新,推动物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上一篇:未来物流园发展趋势 下一篇:出口跨境物流的五大门派

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遂宁市人民政府物流办公室 平台维护:四川省物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 400803366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00011 蜀ICP备06009812号-1